永利55402

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做销售?

小编

以下是一位读者的问题:


问题类别:职业规划


永利55402遇到的问题是:


如何在转销售前预知自己是否适合做销售?


永利55402的计划解决方式/永利55402的思路是:


原本的思路是,是否适合只有亲自实践了才知道。但实际上以身试错的成本还是会比较高的


永利55402希望奥姐帮到永利55402的是:


是否有一个可落地的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销售的具体工具办法





奥姐答复:


在看永利55402的答复之前,请确保你清楚“原型对话”和“原型体验”的定义。


不清楚的先在《通关记1》搞清楚,奥姐就不在这里赘述了。


你提的“可落地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手把手”,奥姐可以提供这样一个“傻瓜式”操作步骤,但是也提醒你:


这种对自己职业规划的思考,当事人自己应该不断练习做判断的能力,你的人生终究是你自己在过。


没有太多职业经验的人尚可用这样的“傻瓜式”步骤去避坑,但如果是工作5年以上的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逻辑,职业路上注定被动。


永利55402现画了一个足够靠谱且高效的路径图,按这个步骤去做“自己是否适合做销售”的尝试结果因人而异,但总归差不到哪儿去:


图片


第1步:广撒网面试


大部分职业初期的小朋友对“什么样的工作好/适合自己?”没概念


因为他们连“世界长啥样、都有啥行业/职能”都没概念,再直白一点说“缺乏见识”。


怎样快速提升你对行业/职能的见识和直观感知?


很简单,广撒网投简历去面试,而不是蹲在屋里百度和知乎。


一方面,奥姐反复强调过“用是最好的学”:


当你要去面试一家公司的时候,你为了拿下offer所做的主动准备远比你漫无目的地“百度”充足,因为你有明确目标。


这件事上薪酬谈判的一位学员就是个典型,ta当前的工作在最近宏观调控受影响的行业,所以想要跳槽。


ta的求职经历也堪称连续剧剧情:


因为是跨行业跨职能跳槽,简历投一个拒一个,但ta总能使出洪荒之力(死缠烂打)争取到一个面试机会。


然后因为ta在面试前的充足准备,每次基本都能拿下offer,真是神转折。。。


你如果看下ta是怎么准备面试的,有理由相信ta在找工作的这段时间,一定会快速积累目标职位所处行业/职能的知识。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上下滑动查看更多


另一方面,当ta带着充足的准备去面试的时候,这本身就是一场免费的“原型对话”:


ta可以利用面试的机会更多地了解这家公司这个职能的情况。


第2步:做个算数题——用岗位业绩指标做初筛


奥姐在《选择做销售的你,如何计算自己的身价?》这篇文里有讲过:


销售的身价上限,取决于你背的业绩指标。


你可能会问永利55402:“奥姐,永利55402是问你‘适不适合’的问题,还没问发展哎。”


奥姐回复你:“你如果选择了一个收入天花板非常低的职位,几乎肯定的是你会说‘不适合’。”


几乎没有人会说“低薪的岗位适合永利55402。”


在拿到offer后,你需要用这个岗位“年度业绩指标”来做初步筛选。


如果你还想问永利55402要“傻瓜式”方法,大概是:


这个职位的年薪上限 = 这个职位年度业绩指标 * (5%-15%)


所以你现在应该能理解,永利55402在图里为什么会写:


年度业绩指标至少在百万级。


那为什么把“收入上限计算”这一步排在面试后面?


而不是计算出来“收入上限”如果低干脆就不面试了?


两个原因:


- 面试对于小朋友来说,是免费的长见识机会,你为了通过面试做的主动学习不会错;


- 每个面试你都认真准备,即使不去你多拿offer可以给自己增加筹码。


第3步:盖洛普等专业职业测试+当事人约聊


每个人确实有自己擅长的某个维度,你在拿到offer之后想要进一步分析,可以:


1、做一个盖洛普等专业的个人优势测评,让靠谱的盖洛普认证教练(比如隔壁叶叶)给你解读下:


- 你要对“盖洛普”有个合理的心理预期,这份报告测试出的“优势才干”是指“你在该领域做练习的结果会更加明显”,而非你不做任何练习就能具备某方面的能力;


- 永利55402在MBA时期学校给的测试名额,但是当时没有专业解读没啥感觉。


最近培养小助手的时候,经过叶叶对他们报告的解读,永利55402会更加懂得看他们的“优势才干”,把他们放在“稍加练习容易出成绩”的岗位上,他们适合的岗位确实不一样。


就像昨天的读书笔记里,《奈飞文化手册》里提到评估团队的一条简单准则是:


这个人喜欢做的、极其擅长做的事情,是不是公司需要有人擅长做的事情?


尽管奥姐强调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在职业规划上这类专业工具可以帮忙排除一些“大概率玩不转”的选项,减少不必要的试错成本。


2、用专业工具理解自己需要避开的工作内容后,可以直接找正在做这个岗位的当事人约聊


聊的重点是:工作内容


如果工作内容是你在报告解读里不擅长的,需要多加注意了,不要逞能——想着把短板变长板;


如果工作内容是你的报告解读里还ok甚至擅长的,可以进入下一步。


第4步: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,从售前做起(原型体验)


如果你以前没有做过销售,建议从售前做起,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。


在这个公司的售前岗位上,是最好的安全“原型体验”:


-如果ok可以往前,你的售前经验会成为优势;


-如果不ok停在售前即可。


对于完全没做过销售的同学,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缓冲时间?


给你们举个例子:永利55402带过的研发转岗到销售的小哥哥


他本身是优秀应届生入职,但是在研发工作两年,研发职位的思维是:如何避免犯错。


而到销售岗位上,所需要的思维是:为了达成目标勇敢试错。


即使是才工作两年的年轻人,这样的180度思维调转他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去适应。


永利55402记得他刚转岗时,时常会问永利55402的是:


“姐,永利55402这样跟客户说会不会有问题?”


“姐,这件事永利55402这么处理会不会有风险?”


最开始那段时间,永利55402每天需要跟他说一句:


“以永利55402对你的观察,你把事情搞崩——客户不见你的可能性几乎是零。你放手去做吧”


毫无疑问,他最开始的这段时间就在适应期,而永利55402团队在这一年业绩还好,永利55402给他的压力不大。


到今年上个月跟他通电话,他已经搞定几个“从零突破到千万级”的项目。


要说在他的适应期,永利55402草草给他下个判断:他不适合做销售。


这一定是错误的。


当然,如果你已经做过销售,已经适应在“销售”这个岗位的思维和工作方式,你不太需要这个缓冲时间。


好了,这已经是个保姆级的操作指南,还是提醒你:


你自己要有思考的主动性,再者“动起来”比停在那里空想有用。


前面截图的这个姑娘,这周一还想躺平“被裁拿N+1也挺好”的清奇脑回路里,被永利55402戳了几下动起来:


两天过去,周三就有5个在聊的面试,2个offer。


人呢真的使出洪荒之力想干点啥事


成事的可能性不会太差。


记得点亮“在看
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